烏魯木齊晚報訊(全媒體記者江斌偉報道)10月8日至11日,2024年“聚焦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博士后學術交流活動在烏魯木齊舉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中國工程院院士尹飛虎和國家級人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130余名優秀青年學者、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參加活動。
活動由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主辦,新疆農業大學承辦,采取主旨報告、特邀報告、分組研討等多種形式開展。特邀院士、專家學者聚焦全國農業領域創新前沿熱點話題,分享前沿成果和技術,緊扣加快形成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建言獻策,推動博士后人才隊伍在基礎科研、技術開發、創新創業等方面發揮生力軍作用。
新疆農業大學作物學博士后流動站站長陳全家(右)教授團隊,在棉花育種基地調查高產優質棉花新品種“新農大棉1號”的田間長勢。通訊員鄭凱攝
院士專家主旨報告環節,特邀請陳學庚院士和尹飛虎院士分別以“加強成果落地,推進區域經濟發展”和“雙碳目標下碳中和的農業貢獻”為題進行高質量前瞻性報告。浙江大學教授張天真、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李亞兵等專家學者分別從植物遺傳育種、數字化與農業數字化技術等學術視角作精彩報告。
新疆農業大學農學院教師張麗麗拿著筆記本認真記錄著。她畢業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3年11月進入新疆農業大學作物學博士后流動站,加入該校農學院大豆耐逆基因挖掘及種質創新團隊。她說,“學術交流活動針對性強,不僅拓寬了我的視野,還多了一個向專家和同行請教的平臺,十分難得?!?/p>
張麗麗(中)帶著團隊成員在田間忙碌。受訪者提供
新疆農業大學是一所以農業科學為優勢和特色的大學,目前有7個博士后流動站,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新疆農業大學人事處處長王維維說,學校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圍繞推動作物學學科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新疆農業大學的科技和人才優勢,拓寬與科研院所、兄弟院校在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產業對接、成果轉化等領域的合作交流,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共同為新疆乃至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相關新聞丨新疆農業大學全力構建博士后人才“蓄水池”
烏魯木齊晚報訊(全媒體記者江斌偉報道)新疆農業大學正在學科建設、人才引進、科研創新等方面“搭臺架梯”,為青年科技人才創造更多機會,全力構建博士后人才“蓄水池”。
“博士后經歷是研究人員從理論型學習型高校學生走向復合型管理型研究人員過程中承上啟下的重要一環,是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為高層次創新型領軍人才的加速器,我們通過學術交流等活動給他們搭建平臺?!痹?024年“聚焦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博士后學術交流活動上,新疆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作物學博士后流動站站長陳全家說。
“新疆有大片的棉花田,品質好。但同時新疆鹽堿地面積大,鹽漬化程度高,對于我目前開展的課題來說,既有壓力又有吸引力,我得‘常來常往’,不斷提高業務能力?!被顒娱g隙,郭安慧掏出手機給朋友“炫”她最近在庫爾勒一處棉花田的記賬工作照。
郭安慧是中國農業大學在站博士后,專業方向為作物遺傳育種,研究內容為棉花耐鹽分子機理,致力于培育耐鹽品種。目前,其所在團隊與新疆農業大學正在聯合開展科研攻關。
近年來,新疆農業大學持續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將博士后工作作為人才工作重要組成部分,不斷完善博士后成長的軟硬環境。2007年該校獲批建立新疆農業大學作物學博士后流動站,2008年開始招生,截至目前累計招收博士后68人,已出站36人,目前在站33人。
該站擁有絲綢之路經濟帶作物生物育種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新疆作物生物育種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博士后隊伍建設漸入快車道。
該站針對新疆氣候干旱、耕地鹽堿重、水資源短缺等生態環境問題,緊緊圍繞新疆干旱區綠洲農業主要農作物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生產中存在的技術瓶頸和科學問題,重點開展作物種質資源挖掘與創制、作物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開發與應用,不斷培育新品種、研發新技術并實現成果轉化。形成作物抗逆和優質的分子機制、分子育種技術、作物高產栽培與生理生態、荒漠綠洲高效農作制度構建與優化等研究方向,為新疆作物生產提供了技術與人才支撐。
近五年,作物學博士后在站人員獲批國家級項目9項,省部級項目18項,參與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發表論文100余篇,參與出版專著10部、教材1部,獲國家發明專利14項,審定新品種2個。
陳全家說,今后,新疆農業大學將進一步完善博士后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機制,持續優化創新生態,提升青年人才科技創新能力,為加快形成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注入新的人才動能。